Photo Credit : Wiki Refuge du Goûter
山屋位在 Aiguille du Goûter 正下方。這是一座超現代化山屋:卵形建築符合HQE(Haute Qualité Environnementale or High Quality Environmental standard)標準*。且建築本身受歐盟提名密斯-凡德羅歐盟建築獎(Mies van der Rohe建築獎項;Mies van der Rohe Award;EUMiesAward)**。山屋本身的木質結構和木纖維保溫板均採用不銹鋼覆蓋,而且整個結構必須能承受240公里/小時的風速。除了做飯所需的天然氣,所有的能源都是由可再生能源產生的: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
這間山屋不僅僅是最現代化的山屋,也是最古老的山屋之一:早在1857年,一位Saint – Gervais當地人就已經獲得在這裡建造小屋的權利(只是有蓋的權力,但是還沒開始蓋!不過故事就是從這邊開始的)。當時登上白朗峰的人還非常的少數,大家都還在摸索與競爭之中,而經過山屋的這條線已經慢慢取代了路線Grands Mulets。會被取代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爬不上去啊!當地的獵人與攀登者建議或許可以從這邊試試看!慢慢的路線才導向這兒。玉山早期不是從塔塔加上去,而是從八通關草原、荖濃溪上去(鹿野忠雄踏查路線),可是時至今日,一般大眾壓根無法從這邊上去,都是從塔塔加上去,久了之後,大眾已遺忘了可以八通關上玉山,取而代之就是塔塔加上玉山;話說志佳陽上雪山也是同樣的下場;不同的是歐洲攀登上路線不會消失,反而還會在導覽書上看見,並且提供詳盡的說明。
山屋最早建立到現在也是先有了罹難者之後才開始:從原本的緊急避難、四個人、N個人發展到現在可以「舒適」地容下一百二十人(這是官網特別強調的,而且是法國最高等級的山屋。是等級不是高級)。當然時至今日,台灣的山屋還沒有哪一間勇於寫下可以舒適地容納一百多人!胡亂小編可以直接斷言改建的369跟七卡也不會。
每年都有超越兩萬五千個攀登白朗峰的「候選人」都會經過這裡來讓這間山屋欣賞與山屋後方的Aiguille du Goûter注視!而山屋的高海拔與「遊客」數量帶來了不少特殊的限制,其中包含武裝警衛鎮守;在1990年到2012年間一共有七十七人死亡,說這裡是阿爾卑斯最危險的路段之一也不為過。(平均每年受山神恩寵的有五點多位,換成具體想是:台灣每年攀登玉山要死五個多一點點,當然這只是想像)。不過也不會因此而封山(又不是騙小朋友!)在前往山屋前就會一定要遭遇 le Grand Couloir(請看圖片)區許多的落石,強烈建議避免最熱的時候穿越這區,而且禁止紮營。
Photo Credit : CamptoCamp RefugeDuGoûter
當然山屋本身也面臨困境:若是山友來不及下山該怎麼辦?是不是在 le Grand Couloir 建立隧道、人行天橋...等等諸多設施?
目前新的山屋是在2013年六月開始營運,200公尺外的舊山屋也會慢慢拆除後撤。從白朗峰的纜車終點:Nid d’Aigle,大約五小時可以到;過了山屋 Tête Rousse之後,路線就是專為登山者(Alpinistes)***留下的了。
*法國的綠建築規章!強調一下是法國的。因為在法國綠建築的規範之中還強調視覺饗宴(沒看錯,胡亂小編也沒亂打!這個相關資訊可以參考相關官方網頁。胡亂小編不是強調綠建築沒有視覺饗宴,而是強調這是一間山屋具有法國的綠建築標章,換句話說該山屋是具有視覺饗宴的的特性!不單是建築本身,就連坐在內裝的餐廳看著外面群山環抱(因為是環景窗啊!))
**該獎項為表彰將文化、技術、概念與社會的呈現的卓越建築作品
***這個字是法文,特別強調是因為跟絕多數一般人想的不一樣!特別是這個字最早是從各國之間競賽哪一個國家能夠先攀登上那裡的人的稱號,具體例子就是胡亂小編會游泳,而且游的差強人意不會是選手,若是由游泳運動員會游泳且是代表國家的選手就是這個字的具象化。
Photo Credit : Saint Gerva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