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pes de l’Allgäu(音譯:阿爾高(Allgäu )是阿爾卑斯山區涵蓋面積比較小的區域,但是這區卻有一種非常特別技術的發展:Grasstour (ascension herbeuse,英文譯為:grassy ascent,胡亂小編中文譯為:草坡攀登)。在沒有冰雪的情況下,使用冰斧、冰爪作為攀登的工具。
這個技術是由 Josef Enzensperger (1873- 1903)在阿爾高阿爾卑斯山區攀登 Hofäts (2259 m)開創。該區許多山峰特有的陡峭的石灰岩牆和山脊,但卻長滿了草(”Grasstour”,草地登頂),因此 Josef Enzensperger 使用冰爪和冰斧作為攀登工具。或許是 Josef Enzensperger 具有大膽嘗試使用工具的膽識,他同時也是阿爾高阿爾卑斯山區許多山峰的首登紀錄者。

從 Kemptnerhütte 出發,三個小時內即可輕鬆愉快攀登阿爾高區最高峰:Grosser Krottenkopf H 2656 M) 或 Mädelagabel ( H2645 M)。該山屋是阿爾卑斯山區最大的山屋之一,容納兩百九十人(槍岳山莊容納四百人;排雲山莊容納一百一十六人)。正如德國許多山屋一樣除了舒適性之外,這間山屋更強調自己的風格。從市區 Oberstdorf (音譯:奧伯斯特多夫)出發,三小時內可以抵達。
山屋外傳
當初看到 Grasstour (譯為草(地)坡攀登)會用到冰斧與冰爪,即便場地是沒有雪的。說實話真是讓胡亂小編吃手指頭,特地去查了該位先生的生平事蹟以及關於冰斧這個字的緣由。
外傳一、
Enzensperger 曾經負責楚格峰氣象站觀測與研究,也是一位登山者。除了阿爾高區多個山峰都是由其首登外,也參與過南極考察。
外傳二、
冰斧這個字最常看見的英文是 ice axe;其實還有另外一個英文:piolet;而這個字也是法文的冰斧。胡亂小編一度以為 piolet是專指 一對技術冰斧,後來國威大大跟莊周大大有特別來說明,技術冰斧是 ice tool。引用國威大大文如下:「技術冰斧、一般冰斧都是 piolet的一種。後來冰攀乾攀一直發展,冰斧也越來越專門化,才有稱為ice tool 的東西出來。但現在兩者的分界越來越模糊,一堆介於兩者之間的新器材出現。」;莊周大大提出wiki內文討論。
故事還沒結束,元植大大也特別來說明如下:「Ice tool專指技術冰斧無誤,以跟英文的Ice axe區分Piolet部分,我的認知也是對應 Ice axe,原因是金冰斧獎Piolet d’Or給的象徵物是一把金色的長健行冰斧。所以我認為至少包含健行冰斧的意指。不過我沒聽過法國有專門的詞去指稱技術冰斧就是了(逛Petzl法文網站發現他們的技術冰斧比如Nomic, 一樣被指稱叫Piolet),所以Piolet這個詞應該語意包含了英文的 Ice axe 跟 Ice tool。」
當然還有外傳的外傳:法文老師頎子特別來指點兩下:
「要看現今語意的話,直接找該國戶外用品網站看那些東西的稱呼叫什麼最快啊。」
「但你要去問18xx年那時候到底用的東西是什麼,感覺經過歷史演變後稱呼跟現在的稱呼也可能不同吧。」「直接去看有沒有文物照片留下來可能最快XD。」「然後同一個詞就算英文法文都有在用,還是有可能意思不一樣XD」。
番外篇
後來,胡亂小編驚覺,其實草坡攀登會不會就是台灣之前雪地訓練沒雪的時候在泥、土、砂地上的練習?因此莊周大大說,原來失傳的武林秘笈又現身了!
淺談一下冰斧的歷史淵源:
早期,「斧頭」被用來在冰雪上開鑿台階,並輔以阿爾卑斯手杖—一根長鐵棍,用在陡峭的地形上保持平衡;水晶採礦工人則使用另一端還有釘子的斧頭。從1860年起,用水平刀具(現今Adze那端,但還沒完全轉換過來)取代了斧刃,使 “pioletta”(薩瓦方言(en patois savoyard)中的小斧頭)有了現在的樣子。它的長手柄(超過一米)和近2公斤的重量,使得當時冰斧難以使用。只有在縮短手柄和使用較輕的木材後,冰斧才可以用一隻手操作(早在1889年,塞萊斯坦-帕塞(Célestin Passet)就用布魯勒(Brulle)在瑞士(Switzerland)製造的短冰斧在高貝(Gaube)峽谷中砍了大約1300步)。今天的冰斧是使用最先進的材料(航太鋁鎂合金、碳纖維、鈦合金...等等)作為可更換的刀身 (head) 和彎曲的手柄(shaft)。不同形狀適用於不同的環境使用:用於冰川徒步旅行的(長)直冰斧;冰雪岩混合運動攀登則選更短更堅固的冰斧;用於攀冰上攀則帶弧形手柄的冰斧會更有效率;用於滑雪和遠征則可以可慮空心手柄的輕盈冰斧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