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有一支隊伍九個人登玉山沒有抽到排雲山莊。
進入荒野如同人生,迎來生命是未知,不能重來,只看有沒有機會繼續。
隊伍可能會有無限多種可能狀況,每一個人可能遇到這幾種:順利登頂之後平安下山、落隊、頭痛、好冷、隊友沒有跟上來、不想走了、肚子痛、忘記帶手套、鞋子壞了、、、。
絕多數的隊伍「只想到」(單一情境)順利登頂後下山,當然不一定是平安,因為走到駕鶴西歸的也不在少數,回家休息數個月的也有,膝蓋痛、不舒服的不勝枚舉。當然參加商業隊伍也不見得上面提到的狀況不會發生。
因此隊員不禁思考參加商業隊伍的意義是?不用揹?不用申請山屋?不用擔心?不用準備?換句話說就是人到就可以了,剩下的不是消費者的責任?
這似乎跟買車很像:去車行買一台車,接待人員會問,請問在找類型的車(目的)?看了哪些車(預算)?有時候可能會遇到會問是誰要開車(車型)?接待人員絕對不會問:開車技術好嗎?
總體來說,消費者通常會做一些功課,比較一下性能、價格、售後服務,balabala,但也絕對不問自己:我能不能發揮車子的性能(開車技術好不好)?
參加隊伍的人絕多數也不會問自己可以平安回家嗎?絕多數都以為平安回家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合格的嚮導承接業務時就會開始蒐集隊員資料、環境資訊,思考各種可能與組合,並且提出解決方案。因此這個例子就可以約略分成兩個極端:可、不可;細部分解就是分成人的可不可,與環境的可不可,進而產生四種可能情況。活動開跑時,合格的工作人員已經前進到這個位置尋求每一個隊員的最適合解決方案。
接著會思考「什麼時候發生」,因此可能變成這樣:
第一:一開始就走不動;
第二:排雲山莊附近走不動;
第三:順利登頂之後平安下山;
第四:在路上發生走不動的情況(不明原因)。
很多人都會處理第三種:順利登頂平安下山。
為此情況收費得以「服務」「客人」或隊員。當然絕多數隊員以為此完成這件事情或壯舉而也可能認定使用者付費是合理。
而其他情況不會遇到不用想?
合格的嚮導可能會這樣處理:
情況一、這一個情況跟情況四有點接近,取決於在哪裡(何時)發生;如果是在登山口附近,最佳處理方式,請求接駁司機先等候一下下,工作人員送走;隊員基本上都不會在這邊棄權,因此從一個人到九個人的狀態需要配置的「資源」很少。承上,如果是在孟祿亭附近,情況一就會有一到九個人形成的狀態;九個人全撤,那把隊員資源全部灌注在隊上,全隊撤隊,風險最低,議題處理完畢;難的地方在不是九個人都卡住,現在要分多少資源過去,風險才會比較低?
情況二、想辦法讓隊員留在排雲山莊休息,視情況決定分配多少資源在這,也有可能援用外在資源,即山屋管理站資源,什麼情況可以用;什麼情況不能用,必須由工作隊伍承擔這風險。
情況四、假設是上山路線,努力將情況(codtition 推向 情況一、情況二)假設是下山路線,情況有多嚴重?隊員有幾個?還可不可以自己走,要分出去多少資源承擔這風險?
需要嚮導的工作是四種情況(conditions or space ),9個人(situations),衍伸出36種狀態(states)需要資源處理。因此不論是主事者或嚮導,一開始就會斷定需要至少兩位帶隊嚮導,這或許是風險比較低的一種做法。
嚮導的工作內容是降低隊員的風險進而平安回家;不是退款、道歉、公祭上香、罰緩或坐牢。
謝謝山域嚮導 XXX 曾經協助多起山難受害者處理後續相關事宜。
